时间:2018-06-14     来源:黄燕催乳中心

古人在春光明媚,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,除了外出踏青、扫除祭拜外,还有寒食的习俗即寒食节。寒食节是在冬至后105天,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。在各地的寒食习俗中,被誉为“寒食十三绝”的老北京寒食习俗最具代表性。历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数寓意深刻,种类也很丰富,包括寒食粥、寒食面、寒食浆、青精饭及饧等;寒食供品有面燕、蛇盘兔、枣饼等;饮料有春酒、新茶等数十种之多。寒食节的食品到现在大多已经失传,但也有一些流传至今。那么,在寒食节慢慢被我们遗忘的时刻,我们究竟该和孩子怎么吃呢?

 

 

到底什么是寒食节

冬至后105天,清明前一两日,就是寒食。这个节日源于春秋时期,晋文公下令在恩人介子推忌日禁火、寒食,以寄哀思,所以叫做“寒食节”。到了唐宋,寒食与清明两节逐渐合二为一。如今寒食节渐渐被人们遗忘,到现代,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“清明节”,不知道“寒食节”之名了。但还有少数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,如山西、山东的一些地方。

 

寒食节到了,你该做点儿什么?

古代的清明和寒食节期间,大家会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。最文雅的是荡秋千,想出点汗的就去拔河,还可以玩蹴鞠,最小清新的活动是放风筝。不过,中国人的每一个节日几乎都有特定的美食与之相辅相成,寒食节也不例外。

 

离不开吃的国度!寒食节吃什么有讲究

中国人的每一个节日几乎都有特定的美食与之相辅相成,寒食节也不例外。在各地的寒食习俗中,被誉为“寒食十三绝”的老北京寒食习俗最具代表性,分别是驴打滚、艾窝窝、糖耳朵、糖火烧、姜丝排叉、焦圈、馓子麻花、豌豆黄、螺丝转儿、奶油炸糕、硬面饽饽、芝麻酱烧饼和萨其马。过去清明之夜,江南人家还有吃螺蛳的风俗。清明时,螺肉最为甘美,故有“清明螺,肥如鹅”的说法。在古代,农家人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,叫“挑青”。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,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,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。听说,从吃螺蛳中,就能看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。因为南方人吮吸螺蛳,动作娴熟,北方人嘴笨,喜欢用牙签挑着吃,没法一气呵成。那么,全国各地还有哪些寒食节的吃法呢?

山东: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,莱阳、招远、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,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。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,据说吃了眼睛明亮。

山西: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。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,将祭祀食品分吃。晋南人过清明时,习惯用白面蒸大馍,中间夹有核桃、枣儿、豆子,外面盘成龙形,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,名为“子福”。要蒸一个很大的总“子福”,象征全家团圆幸福。上坟时,将总“子福”献给祖灵,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。

上海:上海旧俗,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,晾干后存放着,到立夏那天,将之油煎,给小孩吃,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。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。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,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,然后包上豆沙、枣泥等馅料,用芦叶垫底,放到蒸笼内。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,香气扑鼻,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。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,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。

台湾: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,一般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一般祭扫,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,大都只供一些米糕、粿类和糕饼;二是修整祖墓,祭礼相当隆重,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、糕饼等。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“墓纸”,每张纸压上小石头,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。这个仪式俗称“挂纸”,是献给祖先的钱。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,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,蛋壳就撒在墓地上,含有新陈代谢、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。过去的台湾农村,每当扫完墓之后,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,来的人愈多,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,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“发粿”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。

舟山: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,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,还有清明特色点心——青饼、条子糕皆可冷食,祭礼毕,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“麻糍钱”(麻糍即青饼也,其形状有圆形的,也有菱形的)。上坟后,回家还要做“清明羹饭”。

 

家有宝宝,寒食节一起来做青团

 

  • 共2页: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2
  • 下一页
  • 相关文章 ↓
    相关文章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