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18-06-06     来源:黄燕催乳中心

端午节到了,各家各户都已经开始准备选购粽子,有的家庭也会选择自己包粽子。作为端午佳节的必备食物,粽子受到大部分市民的青睐。我们之前也在《玩转端午:南派、北派、新派粽?不妨和宝宝一起DIY健康粽!》中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了各种南北派和新派的粽子做法。不过,你还记得端午节的由来吗?吃粽子是不是只有我们国家才有呢?今天就和好奇的摇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 

 

端午节由来?简单说!

粽子又称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,是端午节的传统节日食品。其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灵,至晋朝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。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,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。粽子具有厚重的历史感,亦传播甚远。韩国、朝鲜、缅甸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哥斯达黎加、泰国等世界各地均有包粽子、吃粽子的习俗。

 

端午粽子也有历史演变

春秋时期: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“角黍”;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“筒粽”。 


东汉末年: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被称为广东碱水粽。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。


晋代: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、板栗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


唐代:粽子用米已“白莹如玉”,粽的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“大唐粽子”。


宋朝: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诗人苏东坡有“时于粽里见杨梅”的诗句。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,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。


元、明时期: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 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

明代: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
清代:出现“火腿粽子”。


现代:一直到今天,每年农历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,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。从馅料看,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;南方则有豆沙、鲜肉、八宝、火腿、蛋黄等多种馅料,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。吃粽子的风俗,千百年来,在中国盛行不衰,而且流传到朝鲜、日本及东南亚诸国。

 

看看国外粽子有哪些不同

 


日本:日本人过端午节时也吃粽子,不过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5月5日,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,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,粽子的形状与中国的粽子不同,其状呈种子形。
 

 

越南: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,有圆形和方形两种。他们认为,圆形粽子代表天,方形粽子代表地,天地合一,大吉大利。还有一种甜粽,是用糯米粉捏成粉团,将椰丝、红豆或绿豆馅塞入粉团做成的菱形粽,蒸熟之後沾上蜜汁或砂糖吃。越南在端午节吃方形咸粽。这种粽子是用虾、瘦肉、鸭蛋黄、红豆做馅,颇具闽粤风味。

 

 

缅甸:缅甸人爱吃粽子,但没有节日文化色彩和纪念活动,只是作为一种食品而已。缅甸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,用香蕉和椰蓉作馅,香气扑鼻,软酥酥的,甜滋滋的,令人陶醉。

 

新加坡:新加坡人都很爱花,每当有客人来访时,主人都会送上几束花,而且还会端来花汁浸染的粽子请客人来品尝。这种花汁粽子是用绿叶包成多角形状,只有鸡蛋那么大小,展开绿叶後,里面的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绿色的米粉精制而成的,色泽诱人,吃起来味道清香可口。

 

 

  • 共2页: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2
  • 下一页
  • 相关文章 ↓
    相关文章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