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18-06-25     来源:黄燕催乳中心

  ⑸后遗症期:此期无上述症状及活动性骨骼改变,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或运动功能障碍。临床症状消失,血生化正常,X线片干骺端病变消失。年龄约在3岁以后。

  2、沉重度 按骨骼畸形分为:

  ⑴轻度:方颅、轻度串珠和郝氏沟,轻度“O”型腿(站立、两足并拢,膝关节距离在3cm以下)和“X”型腿(站立时两膝关节并拢,两踝距离在3cm以下)。

  ⑵中度:颅骨变薄、软化,明显患珠和“手镯”及郝氏沟,中度“O”型腿(膝关节距离在3cm~6cm),“X”型腿在中度以上(两踝距离在3cm以上)。

  ⑶重度:影响生理功能和运动功能。如圆钝的串珠、手镯,明显的郝氏沟和鸡胸,以及影响步态的“O”型腿和“X”型腿,或伴有病理性骨折,股骨、胫骨、腓骨弯曲。

  1、一般症状 当维生素D缺乏到一定程度时,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,如多汗,且与温度无关,特别是在吃奶和哭闹时,汗味异臭;易激惹,容易发生夜惊、夜啼、烦恼、 睡眠不安。这些并非佝偻病的特异症状,但在好发地区,参考有关资料,可以作为临床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。

  2、骨骼病变体征

  ⑴头部:早期可见囟门加大,或闭合月龄延迟,缝加宽,边缘软,重者可呈现乒乓球样颅骨软化,头围较正常增大。8~9个月时可出现方颅——额骨和 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呈对称性增生,如隆起加重可出现鞍形颅,臀形颅和十字形颅。出牙迟,可延迟至10个月甚至1虽多方出牙,3岁才出齐。

  ⑵胸部:改变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。可出现肋软骨区膨大,以两侧7~10肋软骨部位为主,因骨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隆起,上下排列如串珠 状,称为“肋骨串珠”,如“串珠”向胸内扩大,而压迫肺组织,故患儿易患肺炎。肋骨软化后,因受膈肌附着点长期牵引引起,造成肋缘上部内陷,肋缘外翻,形 成沟状,称为肋软沟,又称郝氏沟。由于第6~8肋骨与胸骨柄相连处内陷,可使胸骨向前突出,称为鸡胸。这些体征并存并加重时,可造成胸廓畸形,再加上腹部 肌肉松弛膨隆,外观呈现小提琴样胸腹体征。这种畸形会影响心肺功能。有的佝偻病儿,锁骨弯曲度变大,长径变短,使两肩向前并拢,严重影响胸展。亦可见到由 剑突为中心内陷的漏斗胸,应与家族性漏斗胸相区别。一些年长儿胸骨柄呈浅构形,这是佝偻病后遗症体征之一。

  ⑶脊柱:活动性佝偻病儿,久坐后因韧带松弛可引起脊柱后弯,偶有侧弯者。

  ⑷骨盆:严重病变,骨盆亦可畸形,前后径往往缩短,造成生长缓慢,日后将成为女性难产的因素之一。

  ⑸四肢:6个月以后的佝偻病患儿,四肢各骺部均显膨大,尤以腕关节的尺、桡骨远端常可见圆而钝和肥厚的球体,称为佝偻病“手镯”。能站立和行走 以后,由于骨质软化和肌肉关节松弛,因躯体的重力和张力所致,可出现股骨、胫骨、腓骨弯曲,形成严重膝内翻即“O”型腿或膝外翻即“X”型腿。“O”型腿 弯曲部位可在小腿小1/3或小腿中部、膝关节部、股骨、甚致股骨颈部弯曲,则恢复较难。会走前出现“O”型腿应与生理弯曲相区别。会走后下肢往往呈“X” 型腿改变。重症下肢骨畸变时,常可引起步态不稳,这是因为走路时两肢距离过宽,不能内收靠拢,为保持躯身体重心平衡,故行路时左右摇摆呈“鸭步”态。凡影 响股骨颈角度变小和以膝关节为主的外翻者,自然恢复较难。

  严重的佝偻病儿,偶受外伤,即易发生病理性骨折,且常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。

  ⑹其它:重症患儿常伴有肝、脾肿大,贫血和雅克什综合征。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,表情淡漠,语言发育落后,条件反射形成缓慢。有的患儿智力 发育延迟。部分新生儿,生后或1~2周后发生喉喘鸣,吸气性呼吸困难,吸气时伴有回声和三凹体征,吃奶和哭闹时加重,这类病与先天发育不良有关,给VD 后,随小儿生长发育,可以逐渐痊愈。重症患儿运动机能建立延迟,如坐、立、走、步态等。已建立的运动机能,亦可因活动性佝偻病影响而减退。重症患儿免疫力 低下,易合并感染及贫血。

  3、血生化所见 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期,血中25-OHD3水平下降,1,25-(OH)2D3下降或正常。进而血钙、磷、碱性磷酸酶也有改变。初期PTH升 高,1,25-(OH)2D3下降,血磷下降,继之血钙浓度正常或稍降,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。激期时除血钙稍低外,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。恢复期时血清 25-OHD3与1,25-(OH)2D3上升,钙、磷、开始上升,数天内恢复正常,碱性磷酸酶随着下降,约需1-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,PTH也下降,最 后达到正常水平。

  • 共3页: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下一页
  • 相关文章 ↓
    相关文章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