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被逼食”实在是痛苦的事,临床经验中,小孩的应对之道常是:看到奶瓶时,头先转开,假装没看见;如果不奏效,第二步就是紧闭嘴巴,让奶水无法轻易入囗;再逼食,宝宝或许会暂时屈服,但有不少宝宝在喝下奶后可能发生吐奶现象。门诊中看到这个时段的婴儿吐奶,有很多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。
因此,拒食儿的处理,较小的婴儿,首重良好的喂食环境,意即当婴儿喝奶时间到时,周遭的人尽可能不要走动,避免让小宝宝分心。大孩子,则首重利诱,绝不逼食。可改变饮食内容与形态,提起孩子兴趣而增加食量,必要时可适量补充矿物质(铁、钙等)和维生素。当孩子的食量减少1/3以上时,才考虑找医师处理。
根据统计,1岁以内的婴儿,约在4-6个月时,每天的喝奶量达到最高量(约1,000cc左右),以后就随辅食的添加而逐渐减少奶量。因此,如果觉得婴儿奶量减少就是厌食,那可就错了。有些婴儿,很早给予辅食,或者因为好玩而喂以大人的饮食,由于这些“桌上食物”之口味较“婴儿配方奶”或“母奶”为重,容易导致婴儿改变口味,因此更会提早厌奶和拒食的时间。
我家宝宝一岁半,肚子大大的,都不喜欢喝东西,是不是肚子里有虫?
幼儿期的拒食,偏食是主因之一,有些则是习惯性便秘所引起。便秘儿童常见的症状,除了大便问题外,以不想吃、腹痛为最常见。许多家长常会问我说,小孩腹胀、厌食,是否有“寄生虫”的关系?事实上,这种病人在并不多见。这些便秘病人诊断确立后,给予一些轻微的“软便剂”,常常会因“肠子舒畅”而立刻胃口大开。
“厌食儿”到底要不要紧?应该先看看小宝宝是否还有其他症状或毛病,更重要的是看体重。如果体重增加不错,则大部分厌食或拒食宝宝是没有问题的。少数牛奶蛋白过敏的小孩,饮用一般婴儿配方奶或鲜奶会引起腹胀,因而厌食,这时需找医师帮忙确定诊断,可改变配方种类。有合并其他症状或表征者,如:呕吐、腹泻、生长迟滞,或有喘鸣、呼吸急促、心跳不规则、心杂音、肝脾肿大等,均应找医生处理。
不管是“拒食”或“厌食”,健康的孩子会表现出良好的活动力、正常的身高与体重成长,而且没有发烧、呕吐、腹泻、贫血等症状与征候,这时候的父母应发挥更大的耐心,来帮忙这群只想玩的“好奇宝宝”,而“逼食”是最差劲的做法。
诚然,有些病理上的厌食与营养素的缺乏有关,可能和缺铁、缺锌、缺乏赖氨酸有关,但不要滥补“营养品”,否则长期大量服用可造成营养过量,增加孩子患儿童肥胖症等一些额外病症的风险。另外,急、慢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、结核、肠道寄生虫、贫血等疾病也可能引起厌食,要及时诊治。所以如果有出现病理症状或征候,则应找小儿专科医师诊治。
哪些妙招可改善“厌食儿”吃饭问题?作为家长一定要改善孩子饮食习惯,按时就餐,孩子吃饭时要和家庭其他成员一块吃。不要边听故事、边看电视边吃饭等等。对正玩的孩子,在用餐前十几分钟要告诉他把活动停下。
同时,家长注重饮食的品种,或者及时改变饮食的质地,吸引孩子的食欲,还要将荤素食物混在一起,不吃肉的可做成水饺、馄饨,不吃鱼的做成鱼丸。粗粮杂粮都要吃,吃饭时要保持安静快乐,也不要恐吓强迫孩子进食,适当表扬。
此外,减少吃垃圾食品。不要让孩子经常吃锅巴、卤制品等调料或盐分过多的食物,碳酸饮料、油炸、冷冻冰冻食物容易损伤胃黏膜血管,降低肠胃消化功能。